研學旅行
鄉村實踐教育課程開發的價值
這個時候語文老師犯了難,如何教這門課,怎么才能教好。《鄉土中國》是費孝通研究中國農村的經典人類學著作,對于中國農村的血緣、地緣、家族、文字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做了經典的闡釋。這本書是打開了解中國人和事的一把鑰匙。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分析社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如果沒有鄉村生活經歷也很難真切理解這本書,如果沒有對鄉村進行必要的調查了解,那么也很難了解“鄉土中國”真正含義。
從這里來說鄉村實踐教育課程開發的價值意義勢在必行。除此之外,鄉村研學實踐課程開發價值還有以下幾個方面重要價值。
(一)鄉村研學實踐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實現研學旅行目標的綜合場所。
從研學旅行目標出發,我們在靠近大山和河流的鄉村能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而且很多這樣的山脈和河流就是哺育本地方的人民。欣賞自己所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才能體會詩人艾青所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在進行鄉村研學時候,通過村莊發展變遷對比研究,最容易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所以從這一點來講鄉村研學是研學旅行目標實現綜合場所。

1、在政治上。
近代以來的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的中國共產黨帶領的革命斗爭就贅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做過下鄉插過隊,做過知青的青年很多都成為中國精英群體,知青生活鍛煉了他們。個人確實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那么在之后我們如果說有什么真知灼見,如果說我們是走向成熟、獲得成功,如果說我們諳熟民情或者說貼近實際,那么都是感覺源于此、獲于此。(習近平)拋卻歷史的復雜性,領導人們都在鄉村生活過程中鍛煉自己,深刻理解中國,理解農民,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從而能更好的帶領全國人民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努力。
2、在文學上。
文學上那更是不勝枚舉。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知識分子就與鄉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魯迅《故鄉》開始,出現專門寫作鄉土小說的作家群體。如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三里灣》,孫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紀事》,柳青的《創業史》。現代鄉土作家沈從文《邊城》、韓少功的《馬橋詞典》、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全部是有關鄉村為題材的著作,全賴作家深入對鄉村生活的觀察和感受,進行加工思考寫出經典著作。
3、在電影上。
也出現了以鄉村為素材的經典電影《紅高粱》、《一個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十八洞村》,最出名的導演就是張藝謀、賈樟柯、陸川。

以全球著名建筑師馬清運為代表的的鄉村建筑《父親的宅》為代表的。還有2012年2月27日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筑獎的王澍主導的浙江富春江兩岸的富陽村落建筑改造,也是獲得一片好評。最近有北京建筑大學穆鈞教授團隊以甘肅會寧馬岔鄉村建筑榮獲獲2019年度世界人居獎。這些著名建筑師都是行走在鄉村,從鄉村中獲取靈感,最終成為建筑大家。
5、在社科領域。
以研究鄉村著名的費孝通、溫鐵軍、徐勇、賀雪峰、古學斌、黃宗智、林毅夫等等,其中有很多都是“長江學者”。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的雜家水稻專家袁隆平,在藝術領域吳冠中,音樂里面的很多民謠歌手洪啟等等。通過鄉村研學實踐教育能讓孩子們在發現鄉村,探索鄉村,在鄉村中找到實踐感和積累人生閱歷。鍛煉自己能在將來的工作有很大裨益,取得非凡成就。

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指出:完善課程設置。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游戲活動。
義務教育階段豐富藝術課程內容,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高中階段開設多樣化藝術課程,增加藝術課程的可選擇性。職業教育將藝術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強化實踐,開設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拓展性藝術課程。
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
眾所周知鄉村是有很多鄉村藝術存在,特別是民俗文化藝術中。書法、雕刻、戲曲全都是鄉村的重要元素。
如鑼鼓、嗩吶、對聯、高蹺、社火、評書、亂彈、戲劇等等。文件還提到:統籌整合社會資源。
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每年組織學生現場參觀美術館、書法館、博物館,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讓廣大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精髓。可見如果有符合條件的鄉村,可以作為社會資源的一種提供方式。

密切與城市社區、農村、企業、部隊、社會機構等的聯系,豐富拓展愛國主義教育校外實踐領域。依托自然人文景觀和重大工程開展教育。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游覽觀光之中,通過宣傳展示、體驗感受等多種方式,引導人們領略壯美河山,投身美麗中國建設。
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加強考古發掘和整理研究,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工業遺跡,推動遺產資源合理利用,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件中都把農村作為學生實踐教育的一個重要對象。
3、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文件支持:多渠道拓展實踐場所。大力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充分利用現有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勞動實踐場所,建立健全開放共享機制。
農村地區可安排相應土地、山林、草場等作為學農實踐基地,城鎮地區可確認一批企事業單位和社會機構,作為學生參加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的實踐場所。建立以縣為主、政府統籌規劃配置中小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勞動教育資源的機制。進一步完善學校建設標準,學校逐步建好配齊勞動實踐教室、實訓基地。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服務社會功能,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和勞動實踐基地。
鄉村是天然的農業生產性勞動場所,在新時代勞動教育背景下,鄉村是勞動教育首選地之一。另外一個就是這些文件大的背景也是推動新時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去做政策推動。鄉村正是這樣的“五育”目標實踐的重要場所。

通過以人教版教材為主的課本內容來看,涉及鄉村的內容很多,而且涉及到方面面,這其實也說明鄉村本身就是我們社會生活常態,我們社會生活離不開鄉村,學問本身都是實際的問題。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很多學生已經對于自然的知識鄉土的知識都是來自課本,遠離鄉村和自然。
沒有真切的鄉村生活經驗和觀察,對于課本內容理解起來也不是那么真切實感。所以鄉村研學能彌補中小學生這一缺失,幫助中小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本,去有效的學習。

(五)鄉村研學實踐教育能促進鄉村振興。
從事與鄉村有關的社會職業很多,產業很多,行業很多,工作人員更是數不勝數。鄉村振興作為國家中長期的戰略,未來從事鄉村振興事業人才肯定是急缺的,也是很需要的。
鄉村的研學就是讓廣大中小學生發現和認識到鄉村作為與城市文明并存,而且是互相支持的不同文明。
在鄉村研學中,發現鄉村之美,鄉土智慧,非遺特色,建立家鄉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以及從鄉村中獲得對于自然,對于藝術,對于建筑,對于生活的思想靈感,將來通過努力學習,用所學去建設鄉村,為鄉村振興事業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