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政策的推進初衷:為了讓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你家孩子的出游還僅僅停留在旅游嗎?
你家孩子的學習還僅僅停留在課本嗎?
中國教育學會王振民先生說:“最好的教育在路上”。用現在大火的新詞匯來總結便是研學旅行!
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研學旅行的起源,以及對我們的指導作用吧~
研學旅行的起源研學旅行源起于2012年,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訪問日本,他這次訪問對日本成群結隊的中小學修學旅行印象極為深刻。

對比之下,他也深感我們的教育方式確有應改進的地方,否則孩子的身心健康、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情感的養成都將留下不足。
如全面推進做不到,個別地方、一些學校是可以試行的。
如有計劃的推進,不斷加以倡導,逐步擴大范圍,是會有效果的。
因此,2012年教育部開始了對研學旅行的研究,開始以日本的修學旅行為起點研究,又逐步研究英國、俄羅斯、美國等主要國家有關研學旅行、營地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并且成立了專項課題研究小組,選取安徽、江蘇、陜西、上海、河北、江西、重慶、新疆8個省(區、市)率先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
● 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綱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研學旅行”一詞最早出現在這份政策文件上。

● 2014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 》,為整個境外研學活動劃定了基本標準和規則。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要積極開展研學旅行。
●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支持研學旅行發展,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疇。
● 2016年,原國家旅游局進一步挖掘研學旅游資源,公布首批10 個“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20 家“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強調將青少年研學旅游培育成為各地旅游發展創新的增長點。
● 2016年底,教育部、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并將之置于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戰略新高度。
從以上的政策推出內容與方向,我們可以看到研學旅行政策的推進軌跡:先行展開教育研究、旅游市場先行導入,各個部門認可形成共識的基礎上,頒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
政策明確表示,研學旅行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2017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9.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7%,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然而我國的基礎教育還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對書本知識的過度關注和對體驗、活動的相對漠視,從而造成大量學生有知識少體驗、會做題不會解決問題、有生命沒生活。
學生很少有親力親為的“在場”機會,缺乏去經歷、去做事情、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認知與實踐脫離、知與行分離的傾向。
針對這些問題,《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實踐教育環節薄弱甚至缺失,已成為制約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瓶頸。
在新時代,要加強實踐教育,研學旅行是解決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